三国时他曾经被曹操称为“吾之子房”,为何会与曹操反目成仇?
三国时期,英雄辈出,众多谋士大展身手。曹操是一代枭雄,因为唯才是举的政策,所以很多谋士都前来投奔曹操。他手底下的谋士集团非常强大,但是这些谋士有好下场的却不多。
其中有一个人,他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,一生为曹操制定过无数的计策,举谏了很多人才,可以说是为曹操的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。然而到了最后却被逼自杀,这是怎么回事呢?
荀彧,字文若,颍川颍阴(也就是今天的河南许昌)人。他少年的时候就被人称作是“王佐之才”,也就是能够辅佐帝王创业治国的经天纬地之才。从他后续的作为来讲,真的是当之无愧。
荀彧是东汉末年的人,汉代时举行的是察举制。所以他被举为孝廉,然后任守宫令。“守宫令”就是东汉的官名,专门掌管黄丢用纸笔墨既尚书诸财用、封泥的人。但是当时董卓作乱,荀彧看到时局动荡,就早早地弃官回乡。
荀彧是非常具有政治眼光的,他对那些父老说:“颍川是四战之地一旦天下有变化,这里就会首先受到侵略,所以应该早些离去,不能久留。”但是乡人们大多留恋故土,不想离去,荀彧只能独自带着宗族迁到冀州避难。
冀州这时候已经是袁绍的地盘了。荀彧来后,袁绍就将其奉为上宾。但是荀彧看人很准,认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。在乱世群雄并起的时候,一个要找一个能成大事的主公,荀彧看中了曹操。于是在初平二年,也就是公元191年,离开了袁绍投奔到曹操那里。
曹操见到荀彧大喜,说:“吾之子房也。”荀彧的眼光不错,曹操的确是乱世中的枭雄,能够成就一番大业,有足够大的平台让他施展才华。但是他没有陈宫的清醒,曹操是爱才,但也狠辣无情。一旦惹怒他,不一定会有一个好下场。
可以说荀彧的性格已经决定了他以后的命运。荀彧投到曹操那里后,曹操颇为看重,于是将他任命为别部司马。董卓作乱的时候,曹操就问过荀彧的意见。荀彧说:“卓暴虐已甚,必以乱终,无能为也。”果然不久后,董卓就被吕布所杀。
后来荀彧就以司马的身份跟随曹操征战,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。还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,包括“深根固本以治天下”、“迎奉天子”;在战术上,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,出奇谋扼袁绍于官渡,然后从宛、叶轻进为掩护,出其不意奇袭荆州。
政治上为曹操举谏了许多人才,诸如钟繇、荀攸、陈群、社袭、戏志才、郭嘉等人。可以说是为曹操的霸业建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。然而这样被曹操称为“吾之子房”的人,又为什么会与曹操反目成仇呢?
荀彧是一个太忠心又太耿直的人。忠心于汉室,所以曹操的野心已经那么明显,却还是要拂他的意,因此惹怒了曹操。试想曹操做了那么多,征战天下,所图的不仅仅是恢复汉室。荀彧又太耿直,每次提出什么意见都很直白。
《三国演义》中公元212年,也就是汉献帝十七年。曹操想要进爵魏国公,加封九锡,但是立刻就遭到了荀彧的反对。荀彧认为曹操不应该这么做,“(曹公)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,秉忠贞之诚,守退让之实;君子爱人以德,不宜如此。”
曹操就算再爱惜人才,也是上位者,也不喜欢总是听到违背他意愿的话。这一点东吴的诸葛瑾是做的最好的例证,每次他向孙权进谏总是非常委婉,一旦看到孙权稍微不悦就点到即止。然后会从另一个话题开始,逐渐引申过来,然后和孙权达成意见上的一致。
《三国志》中记载的是荀攸忧郁成疾而亡,“太祖军至濡须,彧疾留寿春,以忧薨,时年五十。”当时荀彧已经惹怒了曹操,所以曹操南征孙权的时候才把他留在了寿春,荀彧因为忧郁成疾而亡。
但是《魏氏春秋》记载,是曹操把一个食盒送给荀彧,荀彧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是空的,于是服毒自杀。无论是什么原因,他为曹氏集团立下汗马功劳,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,真是令人唏嘘。